本文原載於客家山莊Yahoo部落格2008年12月21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冬節就是冬至,時間在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又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而節氣中的一個。因為它的日子並沒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我們,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為如此,冬至便成為曆法上重要的節氣之一。
在古代,冬節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記載,又因為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才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日子呢!
在漫長歲月裡,冬至一直被視為吉日,受到重視。在漢代,冬至叫迎歲,官場要舉行賀節之儀,稱之“賀冬”,據宋人《東京夢華錄》載:古時這天,皇帝為禳災祈福,要祀昊天上帝與圜丘, 癸典十分隆重,士大夫們要互相“彼送節儀,及舉杯相慶,癸享宗煙”。有詩為證,即杜甫的《至日遣興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云:“憶逍遙供奉班,去年冬至侍龍顏,麒麟不動爐煙上,孔雀徐開扇影還。玉幾由來天北極,朱衣只在殿中間。孤城此日堪腸斷,愁對寒雲愁滿山”,詩中回顧冬至朝賀盛況。元馬臻《冬至即事》詩詠道:“店舍喧嘩徹夜開,瑩煌燈火映樓臺,觀游來曉不歸去,早有元宵氣象來”。可見古人過冬至,其熱鬧景象不亞於春節。
杜甫詩曰【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又稱冬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陽曆一般在12月22日。這天,是太陽抵達南回歸線的一天,是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也是最寒冷日子的開始,從天文學上說“至為極”,從這天開始陰氣終極,陽氣回升,具有歲首功能,因而,人們視冬至為節氣的起點,一年的開端和生命萌發的汛期。有民諺 “吃了冬至面,日子長一線”,並有“冬至添歲”“冬至大如年”“冬朝如年朝”之說。
更由於古人對於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另外,冬至又有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的稱呼,民間則多稱為「冬節」。又由於富人都過著豐厚的冬至,而窮人則只能貧苦的過夜,於是又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一夜」、「富人吃一夜,窮人凍一夜」的俗諺。
在臺灣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這是依據冬至那天天氣晴或雨,來推測臺灣隔年過年時的天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