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歷史上的戰亂、飢荒...等種種原因,致使中原漢民逐漸南下進入贛閩粵三角區,與當地畬、瑤等土著居民發生融合而形成的一個獨特而穩定的漢族支系,漢族的客家民系也就這樣形成。客家人具有獨特的客家方言,獨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態。
 
        客家人分佈於世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根據估計現在全球大約有客家人8000萬以上。贛南、粵東、閩西是客家人的大本營,而贛南又更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國大陸客家人口約5200萬,加上台灣、香港和澳門,共約6000萬左右。中國有“純客家縣”(客家人超過90%)44個,其中贛南就有16個。在贛南的18個縣(市、區)中無一為“非客家縣”,僅信豐和章貢區為“非純客家縣”(客家人數多少不一),贛南的客家人數達780萬,約佔全球客家人的12%,佔中國大陸客家人的15%。中國其他任何一個市級行政區域均無法相比。在整個客家民係中,贛南佔有極其重要的份額,可以說,全球平均10個客家人中贛南就佔有1個有餘,中國大陸8個客家人中就有1個贛南客家人。

        從地理和史實來看,贛南是客家大本營地區,也是北方漢民族南遷的第一站,許多客家姓氏源流資料顯示,客家人的祖先在贛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後,再進一步往閩西、粵東遷移的。
 
        中國歷史上共有過五次人口大遷移,第一次是兩晉時期五胡亂華,中原許多人舉族南遷到長江流域;第二次是從唐代安史之亂,特別是唐末黃巢農民大起義,北方地區長期戰亂,而贛閩粵三角區相對安寧,於是大批避亂漢民遷居到這裡,這批避亂漢民就是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兩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朝廷南遷,一批批的漢民遷來贛閩粵三角區,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並與畬、瑤等土著居民發生血緣上和經濟文化上的交融,最終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贛南由於受滿族鐵蹄的蹂躪,後來又發生瘟疫,人口銳減。而此時閩西和粵東由於人口膨脹,加上清初為對付鄭成功反清起義,頒布“遷海令”,封鎖了沿海地區,通令沿海居民向內地擠壓,人口與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銳的矛盾,於是一部分客家人只好攜家出走另謀出路。此時有一部分人又回遷到贛南,與世居贛南的客家交錯雜居在一起,從而最終奠定了贛南居民的現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於連年爭戰,不少客家人從粵東閩西一帶遷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謀取生路,這部份人不少成為客家中的富人。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贛南是漢族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畬、瑤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她具有質樸無華的風格,務實避虛的精神,與閩西、粵東相比,贛南客家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厚而為世人所矚目,她包括歷史文化遺跡、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民間文藝等方方面面。 

        客家人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祠堂及族譜更能反映出其慎終追遠的文化。祠堂是過去客家人宗族興勵和崇祖意識相結合的產物,每個自然村落的姓氏都設有祠堂,贛南各地現存著不少明清時期的祠堂,這些祠堂不僅規模宏偉,建設風格別緻,而且文化內蘊深厚,是研究古代家族文化的很好的實物資料,同時又是海內外客家後裔尋根問祖的精神載體。譜籍資料則是研究客家歷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據,客家人的族譜歷經“十年浩劫”,雖多有遺失,但因客家人對族譜、家譜愛護有加,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少,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客家人來贛南尋根問祖,亦引起世界專家學者來贛南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譜籍也就愈來愈受到人們的珍視。 

        客家方言被學術界稱為研究古漢語的“活化石”。贛南大部分地區屬於客家方言區,客家方言在贛南、閩西、粵東都用習以俗成的叫法稱為“客家話”,但亦有其他的別稱,如在廣西叫“新民話”或“嘛介話”;在四川叫“土廣東話”;在江西亦常稱作“老表話”,客家語言能夠經久不衰,除了客家子孫繁衍昌盛之外,另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它本身具有鮮明的個性。

        客家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僅被建築學家們譽為民居建築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更使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詩人、藝術家們乃至一般遊客為之陶醉。贛南的客家圍屋,主要分佈在龍南、全南、定南、安遠等幾個縣總數約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龍南最為集中。贛南的客家圍屋多為方形,與閩西圓形的土樓和粵東內方外圓的圍龍屋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此外,遍布贛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廳”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

        贛南客家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過去廣大鄉村一年到頭家家戶戶都釀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醃製板鴨(以南安板鴨最著名)、香腸、豬肝、豬利子(豬舌頭)、鴨五件、牛肉巴、酒糟魚等等。平時招待貴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請和逢年過節吃“四盤八碗”,即分別用四個大盤和八個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餚有荷包胙(肉)、魚餅、白斬雞、蛋皮、菜乾扣肉、粉蒸魚、捶魚絲、三杯雞、釀豆腐、炒東坡、小炒魚、紅燒狗肉等等。各地風味小吃有嗦粉子、燙皮絲、涼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餃子等等。特色食品則有丁香李、酸棗糕、生薑、花生巴、柿餅、南康辣椒醬、興國紅薯乾、會昌豆腐乾、信豐蘿蔔脆等等。客家飲食文化內涵深刻,鄉土味濃,有些菜餚和食品已飲譽海內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樸和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客家民俗活動一年四季均有舉行。如春節期間有龍燈、蛇燈、鯉魚燈、馬燈、獅燈等各種燈彩的表演;端午節有龍舟競賽;中秋節有“放孔明燈”、“請月光姑娘”等活動。除上述具有漢民族一般特點的節日民俗活動外,贛南還有一些其它漢族地區(包括客家地區)所不見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猶“九獅拜像”、寧都竹篙火龍節、於都嗩吶等等。另外民間文藝也很豐富,如客家山歌、贛南採茶戲、歌謠等。 

        贛南採茶戲的舞台語言是當地客家方言。它載歌載舞,氣氛輕鬆活潑,語言幽默風趣,融民間口頭文字、民間歌舞、燈彩於一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劇目多以喜劇、鬧劇為主,很少正劇和悲劇。題材上多以下層群眾、尤其是手工業工人、藝匠的日常生活為表現對象,其中又以男歡女愛的情戲所佔比重為大。其音樂唱腔屬於曲牌體,以茶腔和燈腔為主,兼有路腔和雜調,俗稱“三腔一調”。伴奏均為民間樂器,主要有勾筒(二胡類)、嗩吶、鑼、鼓、鈸和笛子。近年來,贛南採茶戲歌舞劇團的《山歌情》、《長長的紅背帶——獻給客家母親的愛》等進京獻藝,分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及其它數十個單項獎。 

        客家人崇信風水,每逢婚喪喜慶,蓋房子、打灶、挖井、選墳地乃至於修橋築路等,都要請風水先生勘地利、看風水,擇良辰吉日。這種風俗,自古至今,長盛不衰。風水術是隨著客家先民的南遷而傳入贛南的。興國三僚村也被稱為中國風水第一村。 

        客家人在不斷的遷移和長期的客居生活中,逐漸地形成了客家人共有的人文精神,這就是:吃苦耐勞、開拓進取、崇先報本、和衷共濟,對中國近、現代史的推動作出了重要貢獻。
 
客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張九齡   (唐朝宰相)
郭子儀   (唐朝大將)
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
歐陽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鞏       (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朱熹       (宋朝朱子學派始祖)
文天祥   (宋末三傑)
王陽明   (明朝陽明學派始祖)
曾國藩   (平定太平天國、曾任清朝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
洪秀全   (太平天國天王)
丘逢甲   (曾任臺灣民主國義勇軍統領)
邱鳳揚   (曾任六堆大總理、乙未戰爭六堆客家義勇軍領袖)
吳湯興   (乙未戰爭台灣抗日義勇軍領袖)
姜紹祖   (乙未戰爭台灣抗日義勇軍領袖)
徐驤       (乙未戰爭台灣抗日義勇軍領袖)
羅福星   (黃花崗之役革命志士、台灣日治時期著名的抗日志士)
孫中山   (中華民國國父、曾任中華民國大總理)
宋慶齡   (孫中山之妻、中華人民共和國元老副主席)
宋美齡   (蔣介石之妻、中華民國第一夫人)
鄧小平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
朱德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葉劍英   (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防部長、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十大元帥)
賀龍       (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防部長、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十大元帥)
薛岳       (曾任國民政府廣東省省主席、國民政府陸軍一級上將)
劉亞樓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
蕭揚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
鍾亞瑟   (曾任蓋亞那總統)
李光耀   (曾任新加坡總理)
吳作棟   (曾任新加坡總理)
李登輝   (曾任中華民國總統)
丘達新   (曾任泰國總理)
李顯龍   (曾任新加坡總理)
阿比希·威差奇瓦   (曾任泰國總理)
柯拉蓉   (曾任菲律賓總統)
吳伯雄   (曾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
許信良   (曾任民主進步黨黨主席)
蔡英文   (曾任民主進步黨黨主席)
葉菊蘭   (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客家委員會主委)
黃玉振   (現任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主委)
湯耀明   (中華民國一級上將、曾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參謀總長)
黃鎮球   (中華民國一級上將、曾任中華民國國防副部長、聯合勤務總司令)
謝森中   (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
彭淮南   (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
彭瑞麟   (台灣第一位獲得攝影師學位的攝影師)
鍾理和   (作家)
林海音   (作家)
鍾肇政   (作家)
李喬       (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哈喜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