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黃何譚肖,溫朱池江毛”這兩句姓氏順口溜在龍南(中國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廣為流傳,凡是上了點年紀的人都知道,這十姓指的是桃江的“十姓圍”。只是後來順口溜傳得變了味,取其諧音,說成“硫磺火炭硝,瘟豬撕光毛”,含有貶義的意思,說這個村莊吵口打架的事幾乎天天發生,村容村貌非常難看。 

      前不久同一位作家聊天,說到贛南客家習俗和村莊的名稱,他說有不少村莊以姓冠名,全村的人都同一個姓。風雨歲月,歷史滄桑,當初一個以姓氏冠名的村莊,如今村莊名沒有改,卻沒有一戶原姓人家,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文化現象。基於這一話題的啟發,我們對“十姓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擇一晴朗天氣,驅車來到了大山深處的“十姓圍”。 

     “十姓圍”地處中國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西北部高山犁壁嶺下,緊挨著灑源圩,離縣城約15公里。這裡的大地名叫灑源堡。“堡”是明清時期官府為實行軍事管製而設的行政區域。灑源圩雖離縣城遠,因龍南唯一通往廣東的路在此境內,故而過往人多。但由於地處深山老林,歷史上土匪出沒無常,社會治安比較亂,是官府強制管理區域。 

    在熱心的退休老師王立昊的引領下,我們走進“十姓圍”。圍門朝東北方向偏東,兩道門兩道栓,牆壁是泥土夯牆,佔地2000多平方米。這圍四角沒有炮樓,沒有走馬廊,沒有任何用於長時間被困的生活設施,全是一廳兩廂房的兩層瓦屋,是典型的客家村落。正對大門的是一幢二進的祠廳,飽經滄桑的祠廳還基本保持完整,祠廳前後左右的瓦房大多已倒塌,或搖搖欲墜,殘牆瓦礫間雜草叢生,與周邊新建的漂亮房子顯得很不協調。 

    王老師領著我們走訪了幾位老人。這些老人都是祖祖輩輩生活在圍屋裡的,談到那兩句姓氏順口溜的傳說,他們一個個氣得發抖。他們說,“十姓圍”是有十個姓,那是“周葉林黃凌袁賴郭李曾”十個姓,與順口溜說的十姓相差甚遠。說起他們的開基祖,他們一個個極為自豪,引以為榮——清乾隆年間,散居在灑源圩周邊的“周、葉、林、黃、凌、袁、賴、郭、李、曾”十個人平時常來常往,親如兄弟,有的結為了親家。有一天,他們十人相聚在一起,划拳飲酒,無話不說,無事不談,友情如蜜糖一樣甜蜜,說到興頭上,不知誰提議:我們十兄弟擇一塊地建房,大家生活在一起,天天飲酒聊天,相互照應更方便。他的提議得到了其他九人的響應。說乾就乾,十人出錢出力,兩三年時間就做好了圍屋,十戶人家擇一黃道吉日同時搬了進來。搬家這天,他們在祠廳里大擺酒席,請來地方上的鄉紳人士把個新圍鬧得人歡馬叫,好不熱鬧。 

    古時候十姓人家同建一個村莊並不多見,而住在一起無爭無鬥、和諧相處更是少見。按中國的習俗,一個姓氏就有一個堂名,“十姓圍”住著十姓人家,他們為了體現團結友愛,起了一個十姓共同的堂名“愛敬堂”。在我們對客家習俗的了解中,還真少見幾個姓共一個堂名的,這是團結和諧的象徵,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彰顯得淋漓盡致,令後人嘆服和景仰。在那艱苦的年月,“十姓圍”人勤勞勇敢,他們繁衍生息,代代相傳,但歲月淘盡千古事,人間悲喜總發生,時間過去了200多年,現在圍內只剩下開基時的林、袁兩姓,其他八姓人家早已從圍屋中消失。
 
     現年82歲的林芳福先生告訴我們,開基祖的十姓人家和睦相處了二三十年,他們去世後,後代又和諧相處了幾代,後來其他八姓從圍屋中消失,主要原因有:一是外出做生意舉家外遷,二是沒有生下兒子自然斷了香火,三是躲避仇家追殺外遷,四是隨親人外遷。林芳福說,他們林姓的開基祖玉珍公從一個叫楓樹崗的地方搬進圍內後,其子孫就沒離開過,到現在已傳了十五六代,目前圍內有林姓人幾十個,他們仍像祖先那樣和諧相處,生活得非常幸福愉快。採訪中了解到,圍內現有七個姓氏,除林、袁兩姓是原姓外,其餘五個姓氏的人是先後從外地搬入的。社會的發展,姓氏的變更,人際關係越來越錯綜複雜,嵌入圍內的不和諧因素也越來越多,後人漸漸搬出老屋,並在老圍周圍建新房,圍內漸呈衰落之勢。近年,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十姓圍”人也自覺地投入其中,營造出一股清新的氣息。 

    王老師非常高興地告訴我們,現在圍內已成立了修繕祠堂的理事會,村民們表示要繼承先祖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團結友愛精神,把一個嶄新的“十姓圍”展現在世人面前,或許過不久我們即可以看到嶄新的“十姓圍”呈現在我們大家的眼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哈喜人 的頭像
    哈喜人

    客家山莊

    哈喜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